好文思考: 讀書到底為了誰?
2015/6/12 下午 04:20:37

 

DEAR606孩子們:

一個人未來的成敗,不在於學歷,而在於為自己努力和付出的態度,

 

願意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堅持到底的人,

 

未來成功的機率,一定比散漫、不肯付出努力的人大

所以阿~還是老話一句

 

態度決定高度!!!

 

以下文章提供參考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6355&page=1

 

盧蘇偉:我該拿不用功的孩子怎麼辦?

  •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68期  
  • 2012.11.01  
  • 作者 : 盧蘇偉  
  •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小豪的爸爸問我,他的孩子智商130以上,非常聰明;

但就是不愛讀書,大部份時間都耗在網路遊戲,他很憂心

 

我們都應該知道,小豪已經是國中生,

 

父母如果企圖再用管或教的方式,一定會讓親子關係愈來愈惡化。

 

孩子九歲、十歲左右,父母就要把管教的手,慢慢地縮回來,

 

讓孩子有更多自主空間和機會,決定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到了國中階段要完全地放手,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和為自己負責。

 

「孩子要不要認真讀書,不是父母可以決定的。

 

找到明確目標和學習動機

 

他才可以忍耐讀書學習的辛苦和無趣,

 

 

父母的職責是協同孩子一起找到讀書的理由。」

  

 

 

曾問一群成績頂尖的國中生,從早上7點坐在板凳上一直到晚上9點鐘,

 

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學習,是什麼樣的動機和動力

 

讓他們能忍住枯躁和辛苦呢?他們告訴我:

 

「不好好讀書,以後會沒前途。」

 

「不讀書,成績不好,以後要做苦工!」

 

「社會那麼競爭,不讀書會沒有未來!」

 

「不讀書!不知道要做什麼?」

 

「不認真讀書,會對不起爸爸媽媽!」

 

他們是因為恐懼或沒有其他的選擇而讀書。

 

我反問他們,書讀好了,未來有高的學歷,就一定有好的發展嗎?

 

成績好的學生,一定比不喜歡讀書的孩子有出路和前途嗎?

 

他們搖搖頭,大家都知道,高學歷未必未來一定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他們反問我,為什麼父母、老師還要他們認真讀書呢?

 

 

我告訴這群孩子,

 

一個人未來的成敗,不在於學歷,

 

 

而在於為自己努力和付出的態度,

 

 

 

願意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堅持到底的人,

 

 

未來成功的機率

一定比散漫、不肯付出努力的人大。

 

 

我小時候因腦膜炎而損傷了部份智力,國小和國中都曾逃學和輟學,

 

我恨死了讀書,我覺得這世界上,

 

沒有比讀書更痛苦的事,我寧可去工廠做工或去當學徒

也不要上學讀書,好幾次被家人從木雕廠和塑膠廠找回家。

 

因為不想多讀書,所以我選擇讀高職,學一技之長後,

 

可以不用再讀書和考試。

 

但我在高職時,喜歡上寫作和哲學

 

我決定要再讀大學的哲學系,

 

生命的特別安排,我聯考一再挫敗,七年考了五次聯考才考上了大學,

 

支撐我的最大力量,

 

 

除了父母全力的支持和師長的鼓勵,

 

 

 

就是我對夢想的執著

 

我不只是「想」,而是「我一定要做到!」

 

 

我為我自己出征,

 

 

 

我為我自己的夢想在打拚。

 

 

 

許多人都以為我後來很會考試,

 

其實是因為我不喜歡為考試而讀書,所以,我決心一次就要考上。

 

父母、孩子 都應為自己的角色負責

 

小豪的爸爸聽我講那麼多,似乎還是不了解我在提醒他,

 

父母要隨著孩子學習成長,要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孩子,

 

激發孩子最大的夢想力。

 

他還是只在問:

 

「盧老師,你可不可以明確地告訴我答案,

 

如何才能讓小豪認真讀書,不再讓我煩心!」

 

做父母是個學習的歷程,

 

如果父母遇到一些不如期待的事,只想找到立刻解決的答案,

 

而不是陪孩子一起面對和學習,我是很難幫到什麼的。

 

小豪爸爸希望我能直接教導小豪改頭換面,做一個努力奮發向上的人,

 

這是我做不到的事,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爸媽,而不是我這個「專家」!

 

專家在家裡和一般人一樣,每天都要把握機會學習。無人可例外,

 

都應為自己的角色和職位負責,如果父母沒有主動學習和承擔,

 

孩子也會複製我們的態度,做一個不負責任的小孩。

 

我已經講得如此直接和明白,小豪的爸爸仍在原地打轉,焦急與無奈,

 

父母不肯學習和改變,只期待孩子要學習和改變,

 

我這個「專家」實在無力幫什麼忙!

 

缺乏學習動機和目標,讀起書來當然很辛苦,

 

 

就像父母未覺察父母角色是持續地學習和自我提升,

 

卻把所有問題都推給孩子,孩子怎麼可能會改變?

 

小豪的爸媽,都是這個社會頂尖成功的人物,

 

在事業上,有很大的成就;

 

但並不表示他一定有能力懂得經營婚姻和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只期待孩子榮耀父母,而不是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父母最後會只剩下一個空的稱謂。

 

因沒有共同學習成長的經驗,

 

父母不曾把孩子當做一回事,用心學習和經營,

 

孩子未來也不會把父母當做一回事,看重父母的想法和感受。

 

 

人際互動理論中,一個很簡單的鏡子理論

 

 

 

講的就是我們要得到什麼,就必先做到和付出什麼。

 

要鏡子裡的人對我們微笑,我們一定要先要展露笑容;

要孩子把父母的期待當做一回事,父母先要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當做回事!

 

 

讓孩子看重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

 

「小豪快樂嗎?他喜歡過這樣的生活嗎?」

 

 

「每天玩樂,不需要有責任和壓力,為什麼不快樂!」

 

 

這是父母膚淺的想法,

 

一個人真正的快樂

 

 

來自於全力以赴的付出和努力,

 

 

「上帝賜給勤奮者最大的禮物是休息」,

 

 

當我努力和付出,享受一夜好眠,

 

我才了解一個有目標和夢想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不認為小豪沉溺玩樂是件快樂的事,

 

就像爸媽把父母角色當成不得不的責任,

 

而不是享受學習成長,小豪當然也不會是!

 

「小豪爸爸,你期待做什麼樣的父親?

 

什麼樣的父親會讓你覺得幸福和快樂?」

 

「怎樣的爸爸,會讓小豪看到了會很開心,願意坐下來聊聊天或打打球?」

 

 

小豪的爸爸總以為,做一個供給孩子所有索求的爸爸,就是好爸爸

他不知道孩子尤其是男孩子,

 

最期待的是父親的陪伴,陪他去打球、游泳、騎車和冒險,一起流一身汗,

 

 

做瘋狂的父子二人組,孩子最期待的,是爸爸的看重,願意把時間留給他

 

「這樣孩子就會認真讀書?」他狐疑問我。

 

「事情」這兩個字很有意思,

 

如果父母只期待自己要的結果,從不關心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是不會讓父母如願的。

 

人是「互相」的,因為我們了解和賞識孩子,讓孩子好過,

 

孩子也才可能珍惜和感恩父母的付出,讓父母覺得值得和安慰。

 

「孩子用功讀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親子間的互動過程。」

 

小豪的爸爸一臉難堪,生意人每天忙交際應酬,最缺乏的就是時間。

 

如果沒有時間,一定要有品質,」我提醒。

 

 

每天和孩子相處的短短幾分鐘,我們留下了什麼經驗呢?

 

如果每次孩子和我們相見,都很愉快的和我們對談,

 

 

得到我們的祝福和賞識,孩子也會看重自己,

 

去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和努力自己的未來,

 

有「情」的家庭,自然就會有好「事」發生!

 

「我試看看,做不到我也沒辦法了!我盡力了!」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